去年底看完《阿凡達》(Avatar IMAX 3D版,想到曾在網路上看過一段話「《阿凡達》前,沒有3D電影;《阿凡達》後,沒有2D電影」,雖然有些言過其實,但足以證明《阿凡達》絕對是劃時代的鉅獻。

 

其故事大綱淺顯易懂:由於人類過渡發展,導致地球資源浩劫而向外擴張,人類在潘朵拉(Pandora)星球原住民納美人(Na’vi)家園發現珍貴的礦石資源,於是一手採用軍武對抗,一手開展「阿凡達計畫」。半身癱瘓的陸戰隊男主角蘇傑克(Jake Sully),取代他已故的雙胞胎兄弟,成為混合人類基因納美人的操控者,進行情蒐與外交工作,但他卻融入了潘朵拉與納美人的生活,並愛上納美公主奈蒂莉(Neytiri),隨著外交政策的失敗,雙方衝突就此展開。

 

全片道盡人類的無知與貪婪,以及自然原力的反撲,充滿環保與和平意識,也帶有老美英雄主義色彩。故事架構並沒讓人太驚豔,甚至可說了無新意,下一幕要演什麼觀眾應該心裡有底,諸多橋段似曾相識,容易讓人聯想到宮崎 駿的《風之谷》(風の谷のナウシカ)和《魔法公主》(もののけ姫),或飯田馬之介與杉山慶一的《銀髮阿基德》(銀色の髪のアギト),劇情也可以說像是宇宙版的《與狼共舞》(Dances with Wolves)或科幻版的《風中奇緣》(Pocahontas),而男主角的心境轉變,則頗有《現代啟示錄》(Apocalypse Now)的意味。

 

然而,正因3D科技的視覺呈現,讓全片多了份「新意」,數位擬人動畫與3D電影技術令人驚豔,擬真的CGIComputer-Generated Imagery)讓人分不清虛幻與真實,搭配IMAX 3D呈現,潘朵拉星球顯得格外美麗壯闊,動畫人物表情鉅細靡遺,酷似「星海爭霸」(StarCraft)的人類戰艦與戰士,透過3D影視效果彷彿親臨眼前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片中軍武科技並未有阿凡達計畫般的「進步」。當然,我更佩服幕前看不到的努力,像是故事背後架空的世界、龐大的後製工程,以及製作團隊付出的心血。這是值得進戲院欣賞的電影,更是影視的一大革命!

 

30年前,喬治·盧卡斯(George Lucas)的《星際大戰》(Star Wars)在視覺科技上傲視全球,開創電影工業新里程碑,縱然有商業、膚淺等批評,但至今仍為影迷津津樂道,30年後的今天,再看《星際大戰》,依舊會佩服當時的影視科技。同理,今日的《阿凡達》,多年後來看,依然會發自內心讚嘆!

 

前日拜讀蕭宏祺教授〈阿凡達 異空間的科技霸權〉的反思,個人並不認同,《阿凡達》故事確實了無新意,但無須多做霸權聯想,導演詹姆斯.柯麥隆(James Cameron)在《鐵達尼號》(Titanic)名利雙收後,大可不必再拍片,然而他卻仍舊花了長達12年的沈澱、等待與實踐,完成這部革命性作品,影像科技的背後,是力求進步與自我突破,也是堅持與藝術!

 

電影預告

幕後特輯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rim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