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引自GhibliWiki網站)

2001年,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復出作《神隱少女》(千と千尋の神隠し)上映,在好友的邀約下,提筆寫了篇宮崎駿與吉卜力的簡單回顧,性質類似編日後撰維基百科。

 

若說迪士尼(Disney)為西方動畫之最,東方非宮崎駿與吉卜力莫屬,一支可以同迪士尼、皮克斯(Pixar)與夢工廠(DreamWorks)分庭抗禮的東方勁旅。相較迪士尼皮克斯表現出的聒噪活力,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(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),沒有炫目華麗的電腦動畫,給人多了份寧靜溫馨的美感,樸實而真摯。

 

宮崎駿在弱冠之年便投身動畫製作,在動畫電影與電視卡通圈中打滾,其間參與過的著名作品包括《太陽王子》、《魯邦三世》、《阿爾卑斯山的少女》《萬里尋母記》、《熊貓家族》與《未來少年柯南》等。直至不惑之年,又以《風之谷》(風の谷のナウシカ)電影版大放異彩,備受世人矚目,也因本片成功,成立「吉卜力工作室」,進一步發揮長才,推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。

 

1979年,宮崎駿首度執導長篇動畫電影《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》(ルパン三世 カリオストロの城),這是我首度認識宮崎駿的長篇動畫,而宮崎駿真正的里程碑無疑是《風之谷》,最早推出的漫畫版從1982年開始在《Animage》月刊上連載,直至1995年完結,台灣東販有代理中譯版,值得收藏;而眾人熟知的電影版則於1984年問世,精緻且帶有史詩般的龐大場面,兼具人文涵養的故事內容,搭上音樂大師久石讓的配樂,推出立即造成轟動,廣受各年齡層觀眾喜愛,並獲世界野生動物協會推崇。

 

拜《風之谷》佳績所賜,以及德間書店的贊助,1986年宮崎駿與老搭檔高畑勳、鈴木敏夫成立「吉卜力工作室」,附屬於德間書店,並以龍貓造型為標誌,此乃宮崎駿的轉捩點,日後他在此創作多部知名動畫片。

 

「吉卜力」(Ghibli)原指非洲撒哈拉沙漠熱風,二次世界大戰時,曾為義大利的偵察機名,對喜愛各項飛行器的宮崎駿而言,想必是希望在宛如沙漠般的東方動畫片市場,掀起一陣熱潮旋風,但由於宮崎駿的誤解,日文寫作「ジブリ」,而非正確讀音「ギブリ」。2001年成立「三鶯之森吉卜力美術館」,成為宮崎駿動畫迷的朝聖之地。2005年,吉卜力工作室正式脫離德間書店,獨立成「株式会社吉卜力工作室」。

 

回首宮崎駿與吉卜力的長篇動畫,1986年宮崎駿與吉卜力推出《天空之城》(天空の城ラピュタ),從人物到故事腳本設定,片中的飛行器與自然議題,是繼《風之谷》後,最能代表宮崎駿的作品。1988年接連推出兩部作品,一部為大家所熟知的《龍貓》(となりのトトロ),另一部則是高畑勳執導的作品《螢火蟲之墓》(火垂るの墓);然而諷刺的是,如今的經典名作,在當年卻因為檔期關係,票房不盡理想,加上宮崎駿並未關心票房與預算,即便榮獲多項動畫大獎肯定,仍舊造成入不敷出的窘境,一度面臨倒閉危機,所幸在製片鈴木敏夫的欲算控制下,得以挽回一線生機。

 

1989年,宮崎駿製作的《魔女宅即便》(魔女の宅急便)推出,這是首部讓吉卜力創下高票房的佳作,並成為該年度日本最賣座的電影,也超過吉卜力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,遂使宮崎駿與吉卜力團隊信心大增,日後繼續推出一系列長、短篇動畫作品,其中有些屬宮崎駿製作導演,有些則是僅參與部分製作,並非所有吉卜力動畫均為宮崎駿作品。

 

1991年,由宮崎駿製作、高畑勳執導的《兒時的點點滴滴》(おもひでぽろぽろ)上映。相隔一年,1992年,改編自宮崎駿漫畫作品《飛行艇時代》的《紅豬》(紅の豚)問世,一般認為此乃宮崎駿自傳性動畫作品,也是首度在台灣戲院放映的吉卜力動畫,並獲得極佳票房。

 

1993年改編自冰室冴子小說《海潮之聲》(海がきこえる),內容為高中男女青澀的愛情故事,此為吉卜力工作室內部為了培植後進為所作,兩大支柱宮崎駿與高畑勳並未參與。1994年則有高畑勳導演,探討人類破壞大自然的作品《歡喜碰碰狸》(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)。

 

1995年,吉卜力再推改編柊葵同名漫畫的《心之谷》(耳をすませば),內容為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純愛故事,本片是曾被譽為「宮崎駿接班人」——近藤喜文首部執導的動畫,3年後近藤喜文因病辭世,遂又變其最後一部動畫。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堅持「傳統動畫」理念的宮崎駿,本片已開始嘗試使用電腦動畫特效,並使用數位杜比音響工具,開啟宮崎駿與吉卜力動畫的新扉頁。

 

繼續閱讀:
從風之谷到神隱少女:淺談宮崎駿與吉卜力(下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rim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