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 年之後,教育產業化剝奪了這種機會,凍結了社會階級流動力,讓大多數中國人民無從改變自己的人生。要是社會凍結了,人民會失去希望,社會也會失去希望。

—陳維軍,紀錄片《出路》導演

 

看完陳維軍導演的《出路》紀錄片,教育商品化、城鄉差距、資訊不對稱、升學至上、文憑貶值、蟻族人生、結構性貧窮,一連串關鍵字在腦海打轉,沈重也沈痛。

 

全片透過高中畢業生、私立教育機構講師與社會新鮮人三名主角,勾勒出當前中國教育問題,更凸顯貧富這個萬年難解的大問題。

 

「我讀書是為了脫貧!」

 

王盼,剛「高考」(大學聯考)結束的鄉下女孩。父母皆在鄉下靠勞力打工謀生,媽媽肢體殘障,父親看似文盲。儘管成績並不理想只能上私立學校,不顧父親有些反對,母親仍堅持要讓小孩進城讀大學,她明白有文憑、有技術,才能有好工作,而王盼自己也知道若念完大學,想讓父母過好一點或許容易些。王家一天收入不過30多塊,難以負擔一學期萬把塊學費,於是透過「辦桌」的方式籌措,甚至有本身過得很辛苦的老太太,仍堅持掏腰包贊助小女孩上學。

 

「我們是個公司,不是一個學校!」

 

王振祥,私立教育機構的講師,其任職的「學校」名為教學機構,實為只顧招生賺錢、不顧教學品質的「公司」。他與同事被派到農村「招生」,因為鄉下普遍資訊不發達,得以藉由假的豪華教學設備、優良師資陣容照片,靠三寸不爛之舌騙取學生與家長報名就讀。片尾,王振祥的「公司」雖已關門大吉,但負責人又創立新的「公司」繼續斂財。

 

「我要工作,為什麼別人不要我?」

 

萬超,自武漢大學珞珈學院畢業後,想盡辦法要留在城市謀生,大城市遠比家鄉有更多機會。無奈求職路途百般坎坷,珞珈學院只是武漢大學的獨立學院,非屬「二一一工程」高校(重點大學,類似台灣的台政成清交),使他不斷在徵才市場裡打滾、碰壁,終於好不容易有個試用機會,卻因Excel運用不嫻熟而遭解雇,或許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問為什麼連Excel都不會?但不妨將Excel換成其他字眼問問自己。工作難覓、起薪又低,他必須和朋友合住,需要父母支援。這群遊走城市邊緣,在就業市場疲於奔命的人,被稱為「蟻族」。

 

 

教育是翻身最快的途徑,但家庭結構卻又是影響教育程度之要角。農村資源匱乏,為求「脫貧」的機會,不得不進城讀大學,可也正因教育資源有限,成績差只能進入私校就讀,一天收入30多塊的家庭,根本難以負擔一學期動輒上萬的子女教育及生活費;然而,即便有了大學文憑,欠缺名校光環,畢業求職四處碰壁。新鮮人1,500的基本起薪,扣除基本開銷所剩無幾,砸大錢取文憑,換來的卻不是更好生活,不讀大學只怕還連機會也沒有。脫貧,逐漸成為可欲不可求的理想。

 

正因社會充斥文憑需求,於是商人看準機會推出商品販賣,辦學無須教育理念,而是以招生賺錢優先,教學品質、學生前途事不關己。這等劣質教育機構,在資訊發達的城市,很容易被看破手腳,因此資訊相對落後的鄉村,成為黑心商人眼中代宰的羔羊,反正不過是一次消費,縱使今天倒了,明日還可換塊招牌重新上市。

 

社會充斥升學主義與文憑至上的風氣下

不念大學,幾乎完全沒脫貧機會可言!

想念大學,必須先舉債支付高昂學費!

念完大學,別說翻身連生活都有問題!

 

結構下的惡性循環,別說底層躍上金字塔頂端,連爬到中間都是百般困難。出路?依舊渺茫!脫貧?難如登天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紀錄片 貧窮 教育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rim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