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新國富論:人類窮與富的命運》(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: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)為哈佛大學退休教授David Landes的集大成之作,是本宏觀的經濟史著作,書中犀利且時而灑狗血的筆鋒,使內容趣味橫生,甫一出版便榮登暢銷排行榜,並獲廣大迴響,而其歐洲中心的觀點也引起許多爭鳴。整體而言,這本暢談世界經濟發展史的科普書,仍是值得推薦給對經濟商管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。

 

此外,這本曾被我拿來當嗯嗯時看的大便書,由於結合歷史與比較的書寫方式,宛如拜讀各國文化與經濟發展史,議題橫跨經濟史、比較政經與國際政經,使本書也曾被選為碩士班政治經濟經典導讀的輕鬆開胃書之一,適合作為經濟史、比較政經或國際政經的入門宏觀導覽。

 

言歸正傳,本書主要問題意識恰如其名,亦即探究國家的富與窮,不過也正因為龐雜的「歷史描繪」,讓書中的核心架構顯得難以琢磨,甚至常見讀者陷入書中前幾章地理決定論的泥沼,另外也不乏有人再三強調市場或其他制度因素。

 

綜觀全書,Landes實乃主張科學知識與技術革命的有無,導致國家富裕或貧窮,換言之,唯有科學知識的累積,不停的追求創新,讓技術不斷的提升,才有可能透過技術革命、機器發明,進而提高總體生產、創造規模經濟,此方為國家發展走向富裕與貧窮的原因。

 

然而,倘若再談知識累積與科技技術是國家貧富的根本原因,不過是老生常談,進一步分析,Landes所主張根本原因,其實是推向於各國的「文化」層面,亦即對於科學、發明、知識的價值觀,雖然其則在書中表示文化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要素,還包括地理、制度、科技等因素交互影響,但其在結論部分又說到,假使貧國無法改變傳統對知識、科技、進步的文化態度,終將難擺脫貧窮的命運,有鑑於此,文化取向可視為Landes所倡導的核心關鍵。

 

書中也提出不少歷史文化例子相互比較,諸如歐洲為何發展、中國為何沒落、美國為何興起、伊斯蘭世界為何難以發展、日本為何得以後來居上。舉例而言,中國在早期也曾有輝煌的科技發展,然而卻停滯不前、不求進步,創新發明甚至只是達官顯貴的掌上玩物,反觀歐洲則是鼓勵教育識字、熱衷創新發明,不斷提升與進步,讓生產力明顯提高。因此,各國對於科技的態度,決定了工業革命,決定了生產力,決定了自由市場,同時也決定了日後的貧與富。

 

有趣的是,這套「文化→科技→生產→貧富」邏輯的背後也是問題不斷,好比歐洲對於追求進步的態度,乃出自於宗教(新教倫理)解釋,而中國的侷限則來自政治制度(威權統治)因素,解釋看似有理,實則過於粗糙,難以解釋歐洲新教新起前的黑暗時代,以及中國漢唐盛世的輝煌年代,當然也包括伊斯蘭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,後見知明的觀點僅能解釋當代的差異,卻無法詮釋長期的興衰變動,包括東亞新興國家(發展型國家)的後來居上。

 

本書除了常見「歐洲中心論」與合理化帝國主義侵略等批評外,也包括上述社會科學常見的「文化決定論」批判,更重要的是,其無法解釋漫長歷史洪流中的「偶然」性,倘若不是英美迫使日本大開門戶,日本何以後來居上?誰知道日本會不會如同作者所言,得以自主發展?倘若英國沒有瓦特發明蒸氣機,又何來有率先的工業革命發生?還是說英國歷史上即使沒瓦特,仍舊會有人發明蒸氣機?「歷史偶然」與「無法證偽」,遂為實證主義者最大的批判焦點。

 

綜觀全球歷史演變,富國當前的財富並非奇蹟,或有歷史偶然因素,但最主要仍來自於知識累積、不斷努力與求新求變的結果,貧與富並非命運天註定,常保求知若渴、勤奮努力耕耘、力求突破創新,方為脫貧致富的途徑,也才是全書傳達的核心價值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rim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