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第二次世界大戰以降,在眾多國際關係理論學派中,泛「現實主義」(
Realism)學派一直佔有主流地位,自古典現實主義大師Hans J. Morganthau1945出版《國際政治》(Politics Among Nations)一書,以人性之觀點詮釋並推廣現實主義以來,隨著國際關係的變化,現實主義也不斷遭受其他新興學派的挑戰,國際關係理論學界因而發生過幾次辯論,促使現實主義家族也在這些挑戰中演生出不同流派、歷久彌新。


受到1970年代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行為學派的挑戰,Kenneth N. Waltz1979年在其著作《國際政治理論》(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)中,透過「體系理論」(systemic theory)與「結構」,並結合古典現勢主義權力政治(Power politics)之觀點,從而提出「結構現實主義」(Structural Realism,又稱「新現實主義」,Neo Realism)之論點,藉以解釋國家行為,主張國家顧慮的是安全,而非無限制擴張權力。[1]


1980年代末、1990年代初,美蘇冷戰的終結衝擊結構現實主義,其無法適當解釋及預期冷戰的終結,並未能呼應未來國際格局的發展,致使結構現實主義面臨外部其他國關理論的批評,以及內部的爭論與分化,進而衍生出「守勢現實主義」(Defensive Realism)與「攻勢現實主義」(Offensive Realism)兩學派,前者主張國際關係不必然是權力鬥爭,可藉由外交政策手段尋求合作,防禦乃追求國家安全有效之道,後者則主張國際關係即權力鬥爭,國家獲取權力擴張以追尋國家安全。[2]


攻勢現實主義一派代表學者諸如
LabsSchwellerZakaria[3]但其中又以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John J. Mearsheimer最為人所矚目,其於1990年起陸續發表論文,闡述現實主義並未隨冷戰終結而式微,反而更能解釋國際政治現象,其將古典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與新現實主義的權力結構作結合,進而提出攻勢現實主義之觀點,而其著作《大國政治的悲劇》(The Tragedy of Great Politics)堪稱攻勢現實主義的代表作。


誠如《大國政治的悲劇》一書所示,John Mearsheimer認為其攻勢現實主義乃承繼自E. H. CarrHans Morgenthau以及Kenneth Waltz之觀點,就該書核心論點而言,其立基於下述五點基本假設所推論:
1、國際關係體系由國家行為者所組成,且終將處於無政府狀態。
2、大國具備用於進攻(侵略)的強大軍事武力。
3、任何國家均永遠無法掌握他國之意圖(intention)。
4、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,尤其是該國領土之完整與對內自主性。
5、大國為一理性行為者,藉由理性分析計算,評估國家外部環境等各種變數,進而使用最低成本謀求最大收益,並對本國與他國政策、行為等做預測。[4]

基於上述命題假設,John Mearsheimer進一步發展下列攻勢現實主義之論點:
1、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之下,恐懼(fear)支配國家行為,大國間彼此畏懼,且相互不信任。
2、大國間的權力分配造成的現實國際結構分為三種類型,分別為:「平衡的兩極」(balanced bi polarity)、「不平衡的多極」(unbalanced multi polarity) 與「平衡的多極」(balanced multi polarity)。如同結構現實主義論點,三者中兩極體制最為穩定,平衡的多極次之,而不平衡的多極體制則是最不穩定的國際結構,最容易爆發戰爭。
3、大國之間總是互相「推卸責任」(buck passing),大國透過推卸責任的方法,以最小代價換取自身安全,謀求最大國家利益,且能夠使自己置身度外,不必改變國家發展的根本戰略方針。簡言之,大國在面對另一個實力不斷膨脹的國家時,最初反應並非與該國尋求建立均勢同盟,而是傾向將責任推卸給第三國。
4、大國極為關注體系間權力的分配運作,並追求權力最大化,此乃謀求生存和自助所必然採取的行為,國家必須採取自助策略,以確保國家的生存。

5、大 國最終理想是成為世界的唯一或地區霸權,唯有成為霸權之後,國家才會滿足現況,因此任何大國都會抓住機會爭做體系中的霸主,並確保該區域無平行競爭者,同 時並採取策略以防範其他地區的霸權出現,而最佳辦法就是在當地扶植另一國家使之成為「責任承擔者」,自己則充當「離岸平衡者」(offshore balancer)。[5]

 

◆個人於aNobii上的簡短書評:
「現實主義」(Realism)學派在當代國際關係理論中,一直 佔有主流地位,並不斷遭受其他理論學派之挑戰,從而演變出「結構現實主義」(Structural Realism,或稱新現實主義),隨冷戰結束,現實主義內部分化出「守勢現實主義」(Defensive Realism)與「攻勢現實主義」(Offensive Realism)。


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John J. Mearsheimer即為攻勢現實主義代表之一,其著作The Tragedy of Great Politics則堪稱攻勢現實主義的代表作,並充分顯示出其極 端悲觀論點,因而遭受到諸多批判。若欲對攻勢現實主義有所了解,本書實為經典之作,個人並推薦先由第一章與最終章閱讀,方便快速了解其內在邏輯脈絡與推論。


The Tragedy of Great Politics亦有簡體中文版本,名為《大國政治的悲劇》,由王義桅與唐小松所譯,中國上海世紀出版集2003年出版,ISBN7-208-04558-5,亦推薦給熟悉中文閱讀的讀者。

 


[1] 詳見 Kenneth Waltz,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(Reading: Addison-Wesley, 1979)

[2] 鄭端耀,「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」,問題與研究,第四十二卷,第二期(2003),頁1-21

[3] 相關文獻可參閱Randall L. Schweller, “Bandwagoning for profit: 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,” International Security, Vol.19, No.1, 1994, pp72-107; Eric J. Labs, “Beyond Victory: 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War Aims,” Security Studies, Vol.6, No.4, 1997, pp.1-49; Fareed Zakaria, From Wealth to Power: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’s World Role (Princeton, N.J.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98),其中Zakaria有時則被歸類為「新古典現實主義」(Neoclassical Realism)者。

[4] John Mersheimer,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(W.W.Norton & Company, 2003), pp.22-30.

[5] Ibid., pp.30-41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hrimanChen 的頭像
    AhrimanChen

    阿里曼@部落

    Ahrim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