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六在家觀看超級星光大道重播,又看到評審Roger(鄭建國)在挑剔PK參賽者梁一貞的英文咬字問題,深感莫名其妙,這可說是繼袁惟仁講評空泛、張宇說Radiohead是冷門後,個人最無法接受的評論之一。縱然小弟我缺乏音樂背景、又是個「菜英文」,但有些看法仍舊不吐不快,或許正有如同窗好友彥榕所講,我就是愛看又愛譙。
首先,Roger人稱時尚造型大師,歌唱選秀節目邀請一位專業造型師作評審,我不否認有其重要性,畢竟整體造型、舞台表現對於藝人而言相當重要;然而星光大道參賽者後期的造型總有專人打理,Roger繼續講評造型有些多餘(是要自我批評?還是挑剔同行?),而歌唱的講評又非其專業領域,我一直搞不懂邀製作單位為何要請造型師擔任評審?
其次,咬字問題真如同這些評審所說如此重要?我想又是個見仁見智的議題!誠如某日我與忘年之交Bruce所談及,某些歌唱選秀節目弔詭的是,這週參賽者情感豐富,但評審可能跟參賽者指出pitch問題、音不準、技巧不佳,然而下週參賽者可能pitch沒有問題,評審卻又挑剔參賽者沒投入感情,再不然就是感情澎湃,可卻挑咬字、發音上的毛病!這時候好奇的我就想問一句,評審你的專業標準在哪裡?你是要參賽者作為唱匠?還是感動人心、散播歡樂的歌手?要能夠咬字正確?還是要有個人特色?更可笑的是,前幾週評審彭佳慧在糾正參賽者黎礎寧發音咬字問題後,自己卻把把acoustic唸成acastic,倘若依照彭佳慧自己的標準,又有資格可坐在評審席上嗎?更何況彭佳慧所詮釋的英文歌,就沒有腔調嗎?
平心而論,我並不否認用洋腔洋調(更正確來講是唱英文歌的技巧)詮釋英文歌,會比較有(或說趨於)目前多數聽到西洋歌曲的味道,就好比台語天后江蕙詮釋華語歌曲時,縱然技巧再高超、沒有失誤,相信很多人還是會覺得哪裡怪怪的,更不用說李嘉所詮釋的西洋歌曲,簡直讓我笑翻在地。
同理而言,畢竟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,發音、咬字要100%像以英文為母語者一般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當前八成台灣人還是把「N」唸作「嗯」,而白人講的英文跟黑人就有落差,英國的發音也與美國有所差異,更不用說澳洲、印度等,何況是身在亞洲的台灣人?倘若我們可透過練習、模仿,讓發音咬字幾乎等同於以英語為母語者,的確是很厲害、值得鼓勵;然而我們真有必要因為發音咬字上的小小瑕疵而吹毛求疵嗎?那為什麼港星劉德華、郭富城用廣東國語唱歌,閱聽市場反應說是特色,並曾掀起一股模仿風氣?又如同華語歌壇小天王周杰倫,像是含著滷蛋在唱歌,可是有一大票人說那是個人魅力?因此,我又想再問一句,到底是專業評審?還是雙重標準?
依個人淺見,今天台灣失敗的不是英語發音、咬字的問題,這些也不是真正能拿來當作歌唱選秀講評的重點,而是整體社會病態結構問題。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上,台灣英文教育總是考試升學主義,背單字、記文法、寫考卷一流,說的部分總是希望我們能夠盡量追求洋腔洋調,可是真正面臨狀況敢開口、不怕糗的人很少,很多時候反而是我們這種「菜英文」厚顏無恥地跳出來講,當然台灣學生最弱的部分八成就是聽力,因為我們在「自以為正規」的英文訓練下,只聽得懂標準、制式的腔調,然而世上有一百多個國家,又怎能要求每個人開口閉口都不帶口音?
再者,反觀星光大道,電視歌唱選秀節目除了比賽之餘,還有更重要一部份是寓教於樂功能,從網路眾多鄉民護航張宇先前失言可知,台灣還有很多人尚未接觸西洋音樂,以致於會有沒聽過、台灣不紅即為冷門的錯誤認知(講難聽些即缺乏全球視野),我不否認林宥嘉在某些程度上,的確把Radiohead的Creep重新帶給台灣年輕聽眾,但張宇這種不負責任、把錯誤消息(或說是其主觀情感)帶給觀眾就十分不專業,Creep曾在主流Billboard排行榜拿過冠軍還叫冷門,我不知道張宇所謂熱門、冷門的定義為何?至於彭佳慧把黎礎寧演唱Christina Aguilera的Save Me From Myself歌詞意境弄錯也很搞笑,好在黎礎寧的回應十分得體,間接給彭佳慧一記回馬槍,真夠漂亮XDD
題外話,暑假將近,每逢這時候最討厭在捷運上遇到假ABC,尤其是當假ABC用那破鑼嗓英文高談闊論、show off的時候,就有股衝上去拆穿的衝動。比起這些假ABC用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洋腔洋調英文,我還比較敬重早期那些操著台語腔英文、手提007公事包在歐洲跑生意的商人。
林宥嘉Creep 暨 張宇講評
黎礎寧Save Me From Myself 暨 彭佳慧講評
留言列表